2024年1月5日发(作者:北京红星美凯龙)
第1章:绘制标高和轴网
概述:标高用来定义楼层层高及生成平面视图,标高不是必须作为楼层层高;轴网用于为构件定位,在Revit中轴网确定了一个不可见的工作平面。轴网编号以及标高符号样式均可定制修改。软件目前可以绘制弧形和直线轴网,不支持折线轴网。 在本章节中,需重点掌握轴网和标高的2D,3D显示模式的不同作用,影响范围命令的应用,轴网和标高标头的显示控制,如何生成对应标高的平面视图等功能应用。
1.1实例应用
2.5.1 创建标高 在 Revit Architecture 中,“标高”命令必须在立面和剖面视图中才能使用,因此在正式开始项目设计前,必须事先打开一个立面视图。
开始项目设计。
在项目浏览器中展开“立面(建筑立面)”项,双击视图名称 “南立面”进入南立面
视图,如图2.31所示。
调整“2F” 标高,将一层与二层之间的层
高修改为
3.3米,如图2.32所示。
2.31
图
图2.32
绘制标高“F3”,调整其间隔使间距为3000毫米,如图2.33所示。
图2.33
利用 “复制”命令,创建 地坪标高和-1F。选择标高“F2”,单击“修改
标高”选项卡下“修改”面板中的“复制”命令,选项栏勾选多重复制选项“多个”
。
移动光标在标高“F2”上单击捕捉一点作为复制参考点,然后垂直向下移动光标,输入间距值3750后按“Enter”键确认后复制新的标高,如图2.34所示。
继续向下移动光标,分别输入间距值2850、200后按“Enter”键确认后复制另外2根新的标高。
分别选择新复制的3根标高,单击蓝色的标头名称激活文本框,分别输入新的标高名称0F、
-1 F、-
1
后按“Enter”键确认。结果如图2.35所示。
F -1
图2.34 图2.35
至此建筑的各个标高就创建完成,保存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Revit Architecture中复制的标高是参照标高,因此新复制的标高标头都是黑色显示,而且在项目浏览器中的“楼层平面”项下也没有创建新的平面视图。而且标高标头之间有干涉,下面将对标高做局部调整。
2.5.2 编辑标高
接上节练习完成下面的标高编辑。
按住“Ctrl”键单击拾取标高“0F”和“-1F-1”,从类型选择器下拉列表中选择“标
高:GB_下标高符号”类型,两个标头自动向下翻转方向。结果如图2.36所示。
单击选项卡“视图”-“平面视图”-“楼层平面”命令,打开“新建平面”对话框,如图2.37所示。从下面列表中选择“-1F”,单击“确定”后,在项目浏览器中创建了新的楼层平面“-1F”,并自动打开“-1F”作为当前视图。 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立面(建筑立面)”项下的“南立面”立面视图回到南立面中,
发现标高“-1F”标头变成蓝色显示。保存文件。
图2.36 图2.37
2.5.3 创建轴网 下面我们将在平面图中创建轴网。在Revit Architecture中轴网只需要在任意一个平面
视图中绘制一次,其他平面和立面、剖面视图中都将自动显示。
接上节练习,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F1”视图,打开首层平面视图。 绘制第一条垂直轴线,轴号为1。利用“复制”命令创建2~8号轴网。单击选择1号轴线,移动光标在1号轴线上单击捕捉一点作为复制参考点,然后水平向右移动光标,输入间距值1200后按“Enter”键确认后复制2号轴线。保持光标位于新复制的轴线右侧,分别输
入4300、1100、1500、3900、3900、600、2400后按“Enter”键确认,绘制3-9号轴线。 选择8号轴线,标头文字变为蓝色,单击文字输入“1/7”后按“Enter”键确认,将8 号轴线改为附加轴线。同理选择后面的9号轴线,修改标头文字为“8”。完成后垂直轴线结果如图2.38所示。
图2.38 单击选项卡“常用”-“轴网”命令,移动光标到视图中1号轴线标头左上方位置单击
鼠标左键捕捉一点作为轴线起点。然后从左向右水平移动光标到8号轴线右侧一段距离后,再次单击鼠标左键捕捉轴线终点创建第一条水平轴线。
选择刚创建的水平轴线,修改标头文字为“A”,创建A号轴线。 利用“复制”命令,创建B-I号轴线。移动光标在A号轴线上单击捕捉一点作为复制参考点,然后垂直向上移动光标,保持光标位于新复制的轴线右侧,分别输入 4500、1500 、
4500、900、4500、2700、1800、3400后按“Enter”键确认,完成复制。
选择I号轴线,修改标头文字为“J”,创建J号轴线(目前的软件版本还不能自动排
除I、O等轴线编号)。
完成后的轴网如图2.39所示,保存文件。
图2.39 2.5.4 编辑轴网
绘制完轴网后,需要在平面图和立面视图中手动调整轴线标头位置,修改 7 号和 1 / 7
号轴线、D号和E号轴线标头干涉等,以满足出图需求。 偏移D号轴、1/7号轴线标头,如图2.40所示。
标头位置调整:在“标头位置调整”符号上按住鼠标左键拖拽可整体调整所有标头的位
图2.40
置;如果先单击打开“标头对齐锁”,然后再拖拽即可单独移动一根标头的位置。
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立面(建筑立面)”项下的“南立面”进入南立面视图,使用前述编辑标高和轴网的方法,调整标头位置、添加弯头,结果如图2.41所示。
图2.41
同样方法调整东立面或西立面视图标高和轴网。
至此标高和轴网创建完成,选中所有轴线并锁定,保存文件。本章学习了标高和轴网的常用创建和编辑方法,从下章开始创建地下一层平面墙体等建
筑构件。 练习
1、完成小别墅练习的标高绘制
2、完成小别墅练习的轴网绘制
第3章:墙体的绘制和编辑
上章完成了标高和轴网等定位依据设计,从本章开始将从地下一层平面开始,分层逐步
完成别墅三维模型的设计。本章将创建地下一层平面的墙体构件。
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1F”,打开地下一层平面视图。
利用编辑墙中的方法新建 “基本墙:外墙饰面砖”墙类型,其构造层设置如图3-24所
示。
图3-24 3.5.1 绘制地下一层外墙
新建了墙类型后,即可直接选择墙类型,直接绘制墙体。
接上节练习,单击选项卡“常用”-“墙”命令。
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剪力墙”类型, 单击“图元属性”按钮打开“实例属性” 对话框,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1F-1”,“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1F”,如图3-25所示。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绘制面板选择“直线”命令,移动光标单击鼠标左键捕捉E轴和2轴交点为绘制墙体起点,然后顺时针单击捕捉E轴和1轴交点、F轴和1轴交点、F轴和2轴交点、H轴和2 轴交点、H轴和7轴交点、D轴和7轴交点、绘制上半部分墙体,如图3-26所示。
图3-25
图3-26
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外墙饰面砖”类型,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图元属性” 对话框,同样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1F-1”,“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1F”,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选择“绘制”面板下“直线”命令,移动光标单击鼠标左键捕捉E轴和2轴交点为绘制墙体起点,然后光标垂直向下移动,键盘输入“8280”按“Enter”键确认;光标水平向右移动到5轴单击,继续单击捕捉E轴和5轴交点、E轴和6轴交点、D轴和6轴交点、D轴和7轴交点绘制下半部分外墙,如图3-27所示。
图3-27
完成后的地下一层外墙如图 3-28 所示,保存
文件。
3.5.2
绘制地下一层内墙
接上节练习,单击选项卡“常用”-“墙”命
令,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普通砖
-200 mm”类型。
“绘制”面板选择“直线”命令,选项栏“定
位线”选择“墙中心线”,
单击“图元属性”按
图3-28
钮打开“实例属性”对话框,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1F”,“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1F”,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按图3-29所示内墙位置捕捉轴线交点,绘制“普通砖-200mm”地下室内墙。
图3-29
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普通砖-100mm”,“定位线”选择“核心面-外部”,单击“图元属性”按钮打开“实例属性”对话框,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1F”,
“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1F”,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按图3-30所示内墙位置捕捉轴线交点,绘制“普通砖-100mm”地下室内墙。
图3-30
完成后的地下一层墙体如图3-31所示,保存文件。
图
3-31
练习
完成小别墅练习地下一层的墙体绘制
第4章:门窗和楼板
概述:在三维模型中,门窗的模型与它们的平面表达并不是对应的剖切关系,这说明门窗模型与平立面表达可以相对独立。此外门窗在项目中可以通过修改类型参数如门窗的宽和高以及材质等,形成新的门窗类型。门窗主体为墙体,它们对墙具有依附关系,删除墙体,门窗也随之被删除。
4.6实例应用
4.6.1 插入地下一层门
接上节练习,打开“-1F”视图,单击选项卡“常用”-“门”命令,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
“装饰木门-M0921”类型。
在选项栏上选择“在放置时进行标记”,以便对门进行自动标记。要引入标记引线,请选择
“引线”并指定长度。如图4-18所示
图4-18
将光标移动到3轴“普通砖-200mm”的墙上,此时会出现门与周围墙体距离的灰色相对尺寸,如图4-19所示。这样可以通过相对尺寸大致捕捉门的位置。在平面视图中放置门之前,按空格键可以控制门的左右开启方向。 在墙上合适位置单击如图4-20。
相对尺寸
临时尺寸
图4-19 图4-20
鼠标左键以放置门,调整临时尺寸标注蓝色的控制点,拖动蓝色控制点移动到F轴“普通砖-200mm”墙的上边缘,修改尺寸值为“100”,得到“大头角”的距离,
“装饰木门-M0921门”修改后的位置如图4-21。
图4-21 图4-22 同理,在类型选择器中分别选择“卷帘门:JLM5422”、“装饰木门-M0921”、“装饰木门-M0821”、 “推拉门-YM2124”、“YM1824:YM3267”门类型,按图4-22所示位置插入到地下一层墙上。
图4-23
完成后地下一层的门如图4-23所示,保存文件。
4.6.2 放置地下一层的窗 接上节练习,打开“-1F”视图,单击选项卡“常用”-“窗”命令。
在类型选择器中分别选择“推拉窗1206:C1206”、“固定窗0823:C0823”、“C3415”、“固定窗0624:C0624”类型,按图4-24所示位置,在墙上单击将窗放置在合适位置。
图4-24 4.6.3 窗编辑——定义窗台高
本案例中窗台底高度不全一致,因此在插入窗后需要手动调整窗台高度。几个窗的底高
度值为:C0624-250mm﹑C3415-900mm﹑C0823-400mm﹑C1206-1900mm。调整方法如下:
方法一:在任意视图中选择“固定窗 0823:C0823”,单击“图元属性”按钮打开“实例属性”对话框,修改底高度值为400,如图4-25。单击“确定”完成设置。
方法二:切换至立面视图,选择窗,移动临时尺寸界线,修改临时尺寸标注值。 进入项目浏览器,鼠标单击“立面(建筑立面),双击“东立面”从而进入东立面视图。 在东立面视图中如图4-26 选择“固定窗0823:C0823”,移动临时尺寸控制点至“-1F
“标高线,修改临时尺寸标注值为“400”后按“Enter”键确认修改。
同样方法,编辑其他窗的底高度。
编辑完成后的地下一层窗如图 4-27所示,保存文件。
图4-25 图4-26
图4-27 4.6.4 创建地下一层楼板 接上节练习,打开地下一层平面-1F。单击选项卡“常用”-“楼板”命令,进入楼板绘
制模式。 选择“绘制”面板,单击“拾取墙”命令,如图4-28在选项栏中设置偏移为:“-20”,移动光标到外墙外边线上,依次单击拾取外墙外边线自动创建楼板轮廓线,如图4-29所示。拾取墙创建的轮廓线自动和墙体保持关联关系。
图4-28
单击“图元”面板“楼板属性”命令,如图4-30进入楼板“图元属性”对话框,选择楼板类型为“常规-200mm”
图4-29 图4-30 单击“确定”退出对话框。单击 “完成绘制”命令创建地下一层楼板,如图4-31弹出的对
话框中选择“是”,楼板与墙相交的地方将自动剪切。
图4-31
创建的地下一层楼板如图4-32所示。
图4-32
至此本案地下一层的构件都已经绘制完成,
4.6.5 复制地下一层外墙
接上节练习,切换到三维视图,将光标放在地下一层的外墙上,高亮显示后按
Tab键,所有外墙将全部高亮显示,单击鼠标左键,地下一层外墙将全部选中,构件红色亮显,如图4-32左图所示。 单击菜单栏“编辑”‐“复制到粘贴板” 命令,将所有构件复制到粘贴板中备用。
单击菜单栏“编辑”‐“对齐粘贴”‐“按名称选择标高”命令,打开“选择标高” 对话框,如图 4‐34 所示。单击选择“1F”,单击“确定”。
地下一层平面的外墙都被复制到首层平面,同时由于门窗默认图4-33
为是依附与墙体的构件,所以一并被复制,如图 4‐35
所示。
图4-34 图4-35 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1F”,打开一层平面视图。 如图 4‐36 框选所有构件,单击选项栏“过滤选择集”工具,打开“过滤器”对话框,如图 4‐37 取消勾选“墙”,单击“确定”选择所有门窗。按“Del”(Delete 删除)键,删除所有门窗。
图 4‐36 图 4‐37
【注意1】过滤选择集时,当类别很多,需要选择的很少时,可以先单击“放弃全部”,再勾选 “墙”等需要的类别;当需要选择的很多,而不需要选择的相对较少时,可以先单击“选择全部”,再取消勾选不需要的类别。提高选择效率。
【注意2】过滤器是按构件类别快速选择一类或几类构件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注意3】“复制到剪贴板”工具可将一个或多个图元复制到剪贴板中,然后使用“从剪贴板中粘
贴”工具或“对齐粘贴”工具将图元的副本粘贴到其他项目中或图纸中。
【注意4】“复制到剪贴板”工具与“复制”工具不同。要复制某个选定图元并立即放置该图元时(例
如,在同一个视图中),可使用“复制”工具。在某些情况下可使用“复制到剪贴板”工具,例如,
需要在放置副本之前切换视图时。
【注意5】在Revit中创建图元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所以用户可以随时根据需要绘制或复制创建楼层平面视图。
4.6.6 编辑首层外墙
调整外墙位置:单击工具栏中的“对齐”命令线作为对
,移动光标单击拾取 B 轴齐目标位置,再移动光标到 B 轴下方的墙上,按 Tab 键拾取墙的中心线位置单击拾取,移动墙的位置,使其中心线与 B 轴对齐,如图 4‐6 所示。
图 4‐6
单击设计栏“基本”‐“墙”命令,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外墙-机刨横纹灰白色花岗石墙面”类型,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图元属性”对话框。
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1F”,“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2F”,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选项栏选择“绘制”命令,“定位线”选择“墙中心线”,移动光标单击鼠标左键捕捉 H 轴和 5 轴交点为绘制墙体起点,然后逆时针单击捕捉 G 轴与 5
轴交点、G 轴与 6 轴交点、 H 轴与 6 轴交点,绘制 3 面墙体。
再用工具栏“对齐”命令,按前述方法,将 G 轴墙的外边线与 G 轴对齐,结果如图 4‐7
所示。
4‐
7
图
单击工具栏“拆分”命令
4 8
所示移动光标到
H 5
‐
,如图 轴上的墙 、6
轴之间任
意位置,单击鼠标左键将墙拆分为两段。
单击工具栏“修剪”命令
H 5
,移动光标到 轴与 轴左边的墙上单击,再移动光标
5 H 6
到 轴的墙上单击,这样右侧多余的墙被修剪掉。同理, 轴与 轴右边的墙也用此方
4 9
‐
法修剪,结果如图 所示。
4
8
4
9
‐
‐
图
图
移动光标到复制的外墙上,按 Tab 键,当所有外墙链亮显时单击鼠标选择所有外墙,从类型选择器下拉列表中选择“外墙-机刨横纹灰白色花岗石墙面”类型,更新所有外墙类型。
一层平面外墙部分如图 4‐10 所示。保存文件。
图 4‐10
4.2.1
绘制首层内墙
下面接上节练习,继续绘制首层平面内墙。
单击设计栏“基本”‐“墙”命令,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普通砖‐200mm”类型,选项栏选择“绘制”命令,“定位线”选择“墙中心线”。
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图元属性”对话框,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1F”,“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2F”,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如图 4‐11 绘制 200mm 内墙。
图 4‐11
图 4‐12
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普通砖‐100mm”类型,选项栏选择“绘制”命令。
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图元属性”对话框,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1F”,“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2F”,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如图 4‐12 绘制 100mm 内墙。
完成后的首层墙体如图 4‐13 所示,保存文件。
图 4‐13
4.2.2
编辑墙连接
当创建墙时,Revit 会自动处理相邻墙体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需要编辑墙连接。具体方法
如下: 单击菜单“工具”—“编辑墙连接”命令,或在“工具”工具。
在选栏上单击图标
移动光标到一个墙连接部位,当出现正方形范围框时单击鼠标左键。
项栏上,选择以下连接类型,改变墙连接方式:
平接:在墙之间创建对接,这是默认连接类型。选项栏单击“下一个”,可以切换两面墙的对接关系。如图 4‐14 所示。
斜接:在墙之间创建斜接,所有小于 20°的墙连接都是斜接。如图
4‐ 14‐ 14‐ 1
4
5
6
图 图 图
4‐15 所示。
方接:对非垂直相交的墙体,可以使用本选项,使墙端头呈 90 度。对于已连接为 90 度的墙,此选项无效。如图 4‐16 所示,选项栏单击“下一个”,可以切换两面墙的方接关系。
4.1 插入和编辑门窗
编辑完成首层平面内外墙体后,即可创建首层门窗。门窗的插入和编辑方法同
第 3 章 3.2
3.3 内容,本章不再详述。 接前面练习,在“项目浏览器”‐“楼层平面”项下双击“1F”,打开首层楼层平面。
图 4‐17
单击设计栏“基本”-“门”命令,在类型选择器中分别选择门类型:“YM3627:YM3624”、 “装饰木门‐M0921”、“装饰木门‐M0821”、“双扇现代门:M1824”、“型材推拉门:塑钢推拉门”,按图 4‐17 所示位置移动光标到墙体上单击放置门,并编辑临时尺寸按图 4‐17 所示尺寸位置精确定位。
单击设计栏“基本”-“窗”命令,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窗类型:“推拉窗
2406:C2406”、
“C0615:C0609”、“C0615”、“C0915”、 “C3415:C3423”、“固定窗 0823:C0823” 、“推拉窗 C0624:C0825”、“推拉窗 C0624:C0625”,按图 4‐17 所示位置移动光标到墙体上单击放置窗,并编辑临时尺寸按图 4‐17 所示尺寸位置精确定位。
编辑窗台高:在平面视图中选择窗,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图元属性”对话框,设置参数“底高度”参数值,调整窗户的窗台高。各窗的窗台高为:C2406-1200mm﹑
C0609‐1400mm ﹑ C0615‐900mm ﹑ C0915‐900mm ﹑ C3423‐100mm ﹑
C0823‐100mm ﹑ C0825‐150mm﹑C0625‐300mm。
4.2 创建首层楼板
下面给别墅创建首层楼板。Revit Architecture 可以根据墙来创建楼板边界轮廓线自动创建楼
板,在楼板和墙体之间保持关联关系,当墙体位置改变后,楼板也会自动更新。
示。
单击“拾取墙”命令,移动光标到外墙外边线上,依次单击拾取外墙外边线自 接上节练习,打开首层平面 1F。单击设计栏‐“楼板”命令,或单击设计栏“基本”-“楼板”命令,进入楼板绘制模式,设计栏变为图 4‐18 所动创建楼板
轮廓线,如图 4‐19 所示。拾取墙创建的轮廓线自动和墙体保持关联关系。
图 4‐18
图 4‐19
检查确认轮廓线完全封闭。可以通过工具栏中“修剪”命令修剪轮廓线使其封闭,也可以通过光标拖动迹线端点移动到合适位置来实现,Revit 将会自动
捕捉附近的其他轮廓线的端点。当完成楼板绘制时,如果轮廓线没有封闭,系统会自动提示。
也可以单击设计栏“线”命令,此时光标在绘图区域将变成一枝小画笔,选择选项栏上需要的“线”“矩形”“圆弧”等绘制命令,绘制封闭楼板轮廓线。 设置偏移:在选项栏中单击“偏移”命令,选择“数值方式”,设置楼板边缘的“偏
移”量为 20,取消勾选“复制”,如图 4‐20。
图 4‐20
移动光标到一条楼板轮廓线上内侧,在轮廓线内侧出现一条绿色虚线预览后,按 Tab 键直
到出现一圈绿色虚线预览,如图 4‐21 所示。单击鼠标左键完成偏移,结果如图 4‐22 所示。
图 4‐21
图 4‐22 楼板轮廓线如图 4‐23 所示。
4‐ 2
3
图
选择B轴下面的轮廓线,单击工具栏“移动”命令
,光标往下移动,输入 4490。
如图4-24所示。 单击设计栏“线”命令,用“绘制”命令绘制如图4-25的线。
单击工具栏“修剪”命令线、2和3 的线。
,分别单击如图4-26所示标注为1和4的
图 4‐24
图 4‐25 图 4‐26
完成后的楼板轮廓线草图如图 4‐27 所示。
设计栏中单击“楼板属性”命令,打开“图元属性”对话框,选择楼板“类型”为“常规
-100 mm”,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所示。
单击“完成绘制”创建首层楼板,结果如图 4‐28
4‐ 2 4‐ 2
7
8
图 图
至此本案一层平面的主体都已经绘制完成,保存文件。
【注意1】当使用拾取墙时,可以在选项栏勾选“延伸到墙中(至核心层)”,设置到墙体核心的
“偏移”量参数值,然后再单击拾取墙体,直接创建带偏移的楼板轮廓线。
【注意2】连接几何图形并剪切重叠体积后,在剖面图上墙体和楼板的交接位置将自动处理。
本章学习了整体复制、对齐粘贴,以及墙的常用编辑方法,复习了墙体的绘制方法,和
门窗的插入和编辑方法,学习了楼板的创建方法。从下章我们开始创建二层平面主体构件。
5.1二层平面
展开“项目浏览器”下“立面”项,鼠标双击“南立面”,进入“南立面”视图。 在南立面中,从首层构件左上角位置到首层构件右下角位置,按住鼠标左键拖拽选择框,
1
框选首层所有构件,如图5
‐所示。
5‐ 1
图
在构件选择状态下,选项栏单击“过滤选择集”
工具,打开“过滤器”对话框,确
保只勾选“墙”“门”“窗” “楼板”类别,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
单击菜单栏“编辑”‐“复制到粘贴板”命令,将首层平面的所有构件复制到粘贴板中备用。
单击菜单栏“编辑”‐“对齐粘贴”‐“按名称选择标高”命令,打开“选择标高”对话框,单击选择“2F”,单击“确定”。
首层平面所有的构件都被复制到二层平面,如图
5
‐2
所示。
5‐ 2
图
在复制的二层构件处于选择状态时(如果已经取消选择,请在南立面视图中再次框选二层所有构件),单击“过滤选择集”框,只勾选“门”
工具,打开“过滤器”对话“窗”类别,单击“确定”选择所有门窗。按“Del”(Delete 删除)键,删除所有门窗。保存文件。
5.2编辑二层外墙﹑内墙
复制上来的二层平面墙体,需要手动进行局部位置、类型,或绘制新的墙体。
4.2.3
编辑二层外墙
接上节练习,切换到二层平面视图,按住 Ctrl 键连续单击选择所有内墙,再按“Del”
(Delete 删除)键,删除所有内墙。
调整外墙位置:单击工具栏中的“对齐”命令,如图 5‐3 移动光标单击拾取 C 轴线作为对齐目标位置,再移动光标到 B 轴的墙上,按 Tab 键拾取墙的中心线位置单击拾取,移动墙的位置使其中心线与 B 轴对齐,如图
5‐4 所示。
同理,以 4 轴线作为对齐目标位置,将 5 轴线上的墙拾取墙中心线,使其对齐至 4 轴线,如图 5‐5。
5‐ 3 5‐ 4 5‐ 5
图 图 图
其余部分外墙可以通过工具栏“修剪”命令,修改墙的位置如 5‐6 所示。
5‐ 6
图
新建外墙“基本墙:外墙‐白色涂料”如图所示
选择二层外墙,在类型选择器中将墙替换为“基本墙:外墙‐白色涂料”,更新所有外墙类型。
单击选项栏“属性”按钮,设置二层墙体的“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3F”,单击“确
定”。保存文件。
4.2.4 绘制二层内墙
下面接上节练习,继续绘制二层平面内墙。
单击设计栏“基本”‐“墙”命令,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普通砖‐200mm”类型,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图元属性”对话框,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件”为“2F”,“顶部限制条件”为“直到标高 3F”,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选项栏选择“绘制”命令,“定位线”选择“墙中心线”,按如图 5‐7 所示位置绘制“普通砖‐200mm”内墙。
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基本墙:普通砖‐100mm”,选用“绘制”命令,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图元属性”对话框,设置实例参数“基准限制条
件”为“2F”,“顶部限制条件”为 “直到标高 3F”,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如图 5‐8 绘制“普通砖‐100mm”内墙。
5‐ 7 5‐ 8
图 图
5‐ 9
图
完成后的二层墙体如图 5‐9 所示,保存文件。
5.3插入和编辑门窗
编辑完成二层平面内外墙体后,即可创建二层门窗。门窗的插入和编辑方法同
第 3 章 3.2
3.3 内容,本章不再详述。 接前面练习,在项目浏览器‐“楼层平面”- 单击设计栏“基本”-“门”命鼠标双击“2F”,进入楼层平面:2F。
令,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移门:YM3324”、“装饰木门
‐M0921”、“装饰木门‐M0821”、“LM0924”、“YM1824:YM3267” 、“门-双扇平开 1200X2100mm” 按图 5‐11 所示位置移动光标到墙体上单击放置门,并编辑临时尺寸按图
5‐10 所示尺寸位置精确定位。
图 5‐10
单击设计栏“基本”-“窗”命令。在类型选择器中选择“C0615:C0609”、“C0615:C1023”、 “C0923”、“C0615”、 “C0915” 按图 5‐10 所示位置移动光标到墙体上单击放置窗,并编辑临时尺寸按图 5‐10 所示尺寸位置精确定位。
编辑窗台高:在平面视图中选择窗,单击“属性”按钮打开“图元属性”对话框,设置参数“底高度”参数值,调整窗户的窗台高。各窗的窗台高为窗台高:C0609-1450mm、
C0615‐850mm﹑C0923‐100mm﹑C1023‐100mm﹑C0915‐900mm。
5.4编辑二层楼板
二层楼板不需要重新创建,只需编辑复制的一层楼板边界位置即可。
的“编辑”按钮 接上面练习,在视图中选择二层的楼板,单击选项栏中,打开楼板
轮廓草图,如图 5‐11 所示。
图 5‐11
删除图 5‐12 中标“1”和“2”的线段。单击工具栏中“修剪”命令,光标先点选
“3”线,再点选“4”线左侧要相交的部分,让“3 线与 4”线相交,如图
5‐13。
图 5‐12 图 5‐13
单击设计栏“基本”‐“参照平面”命令,在当前视图中绘制一条相对于 B
轴距离“100mm” 的辅助线,如图 5‐14。 单击工具栏“对齐”命令,光标点选绘制的辅助线,再点选“4”线,如图 5‐15“4” 线会自动对齐到辅助线上。
5‐ 15‐ 1
4
5
图 图
单击工具栏中“修剪”命令
5
线与“6
线,让“3 4”
线 ,光标分别点选“” ” 线与
5 1‐
6
相交,删除多余的线段,如图 步骤所示。
图 5‐16
同理,在图 5‐17 中修剪“6”线与“7”线,让“6”线与“7”线相交,再删除多余线段,修改结果如图 5‐18 所示。
图 5‐17
图 5‐18
修剪完成后的二层楼板轮廓线草图如图 5‐19 所示。
完成轮廓绘制后,单击“完成绘制”命令创建二层楼板,结果如图
5‐ 2
0
所示。
5‐ 15‐ 2
9
0
图 图
【注意】楼板轮廓必须是闭合回路,如编辑后无法完成楼板,请检查是否未闭合或重叠。
至此本案二层平面的主体都已经绘制完成,保存文件。
本章学习了对齐粘贴命令如何使用以及墙的绘制和编辑方法如何插入门窗构件,楼板的
绘制方法。从下章我们开始学习如何绘制幕墙以及幕墙的编辑方法。
练习
1、插入并编辑小别墅练习地下一层、首层和二层的门窗
2、绘制小别墅地下一层、首层和二层楼板的墙体。
第5章:玻璃幕墙
概述:幕墙是现代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建筑构件,由幕墙网格、竖梃和幕墙嵌板
组成。在Revit Architecture中,根据幕墙的复杂程度分常规幕墙、规则幕墙系统和面幕墙系统,三种创建幕墙的方法。
常规幕墙是墙体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绘制方法和常规墙体相同,并具有常规墙体的各种
属性,可以象编辑常规墙体一样用“附着”“编辑立面轮廓”等命令编辑常规幕墙。
5.3实例应用
下面将开始学习绘制本案的玻璃幕墙。
1.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F1”,打开一层平面视图。
2.创建新的幕墙类型,输入新的名称 “C2156”。
3.在“实例属性”对话框中,如图5-11所示设置“基准限制条件”为“1F”、“底部偏移”为“100”、
“顶部限制条件”为“未连接”、“不连续高度”为“5600”。
图 5‐ 11
本案中的幕墙分割与竖梃是通过参数设置自动完成的,下面按图 5-12 所示在幕墙“C2156”的“类型属性”对话框中设置有关参数。
格样式”-“布局”选择“固定距离”、“间距”设置为“925”、勾选“调整竖梃尺寸”参数。
幕墙分割线设置:将“垂直网格样式”的“布局”参数选择“无”,“水平网 幕墙竖梃设置:将“垂直竖梃”栏中“内部类型“选“无”、“边界1类型”和“边界2类型”选为“矩形竖梃-50x100mm”;“水平竖梃”栏中“内部类型”、“边界1类型”、“边界 2类型”都选为“矩形竖梃-50x100mm”。
设置完上述参数后,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按照绘制墙一样的方法在E轴
与3轴和6轴处的墙上单击捕捉两点绘制幕墙,位置如图5-13所示。
图5-12 图5-13
完成后的幕墙如图5-14、5-15所示。
图5-14 图5-15
练习
1、完成小别墅幕墙窗绘制
第6章:屋顶
概述:屋顶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Revit Architecture 中提供了多种建模工具。如:迹线屋顶,拉伸屋顶,面屋顶,玻璃斜窗等创建屋顶的常规工具。此外,对于一些特殊造型的屋顶,我们还可以通过内建模型的工具来创建。
6.4实例应用
6.4.1 创建拉伸屋顶
本节以首层左侧凸出部分墙体的双坡屋顶为例,详细讲解“拉伸屋顶”命令的使用方法。
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F2”,打开二层平面视图。
在二层平面视图中单击鼠标右键选择“视图属性”命令,打开“实例属性”对话框,如图6-30所示设置参数“基线”为“F1”。
单击“常用”选项卡“工作平面”面板“参照平面”命令,如图6-30在F轴和E轴向外800mm处各绘制一根参照平面,在1轴向左500mm处绘制一根参照平面。
单击 “常用”选项卡“屋顶”右边小三角下拉菜单点击“拉伸屋顶”命令,如图6-32 所示系统会弹出“工作平面”对话框提示设置工作平面。
在“工作平面”对话框中选择“拾取一个平面”,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移动光标单击拾取刚绘制的垂直参照平面,打开“进入视图”对话框,如图6-33所示。
在上面的列表中单击选择“立面-西”,单击“确定”关闭对话框进入“西立面”视图。
图6-30 图6-31
在“西立面”视图中间墙体两侧可以看到两根竖向的参照平面,这是刚才在F2视图中绘制的两根水平参照平面在西立面的投影,用来创建屋顶时精确定位。
单击“绘制”面板“直线”命令,按如图6-34所示尺寸绘制拉伸屋顶截面形
图6-32 图6-33
状线。
在图元面板单击“屋顶属性”按钮,打开“实例属性”对话框,从“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常规-200mm”,单击“确定”按钮关闭对话框。
单击“完成屋顶”命令创建拉伸屋顶,结果如图6-35所示,保存文件。
图6-34 图6-35
6.4.2 修改屋顶
在三维视图中观察上节创建的拉伸屋顶,可以看到屋顶长度过长,延伸到了二层屋内,
同时屋顶下面没有山墙。下面将逐一完善这些细节。
1 、连接屋顶:打开三维视图,在“修改”选项卡中“编辑几何形”面板中单击“连接/取消连接屋顶”命令。先单击拾取延伸到二层屋内的屋顶边缘线,如图6-36 所示;再单击拾取左侧二层外墙墙面,如图6-37所示,即可自动调整屋顶长度使其端面和二层外墙墙面对齐。后结果如图6-38所示。
2 、附着墙:按住 Ctrl 键连续单击选择屋顶下面的三面墙,在“修改墙”面板单击“附着”
命令目标,
,再在选项栏中选择“顶部”,然后选择屋顶为被附着的
图6-36 图6-37 图6-38
则墙体自动将其顶部附着到屋顶下面,如图6-39所示。这样在墙体和屋顶之间创建了关联关系。
3、 创建屋脊:单击 “常用”选项卡“结构”面板“梁”的命令,从类型选择器下拉列表中选择梁类型为“屋脊-屋脊线”,勾选“三维捕捉”,在三维视图3D中捕捉屋脊线两个端点创建屋脊。
4、连接屋顶和屋脊:单击“修改”选项卡“编辑几何形”面板 “连接几何图形”命令,先选择要连接的第一个几何图形屋顶,再选择要与第一个几何图形连接的第二个几何图形屋
脊,系统自动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如图6-40所示。按 Esc 键结束连接命令。
图6-39 图6-40
保存文件,继续下面的练习。
6.4.3 二层多坡屋顶
下面使用“迹线屋顶”命令创建项目北侧二层的多坡屋顶。
接上节练习,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F2”,打开二层平面视图。 单击 “常用”选项卡“构建”面板“屋顶”下拉菜单选择“迹线屋顶”命令,进入绘制屋顶轮廓迹线草图模式。
“绘制”面板选择“直线”命令,如图6-41所示绘制屋顶轮廓迹线,轮廓线沿相应轴网往外偏移800mm。
图6-41
单击“屋顶属性”命令,在屋顶“实例属性”对话框中从屋顶“类型”下拉列表中选择 “青灰色琉璃筒瓦”。 修改屋顶坡度:在屋顶“实例属性”对话框中设置“坡度”参数为22°,如图6-42 所示,单击“确定”后所有屋顶迹线的坡度值自动调整为22°。 按住Ctrl键连续单击选择上面、下面和右侧短的那条水平迹线,以及下方左右两条垂直迹线,选项栏取消勾选“定义坡度”选项,取消这些边的坡度,如图6-43所示。 单击“完成屋顶”命令创建了二层多坡屋顶。
同前所述选择屋顶下的墙体,选项栏选择“附着”命令,拾取刚创建的屋顶,将墙体附着到屋顶下。 同前所述使用 “结构”面板“梁”命令,创建新建屋顶屋脊,如图6-44。保存文件。
图6-42
图6-43 图6-44
6.4.4 三层多坡屋顶
三层多坡屋顶的创建方法同二层屋顶。
接上节练习,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F3”,设置参数“基线”为“F2”。
单击 “常用”选项卡“构建”面板“屋顶”下拉菜单选择“迹线屋顶”命令,进入绘制屋顶迹线草图模式。
“绘制”面板选择“直线”命令,如图6-45 在相应的轴线向外偏移800mm,绘制出屋顶的轮廓。 单击“屋顶属性”命令,设置屋顶的“坡度”参数为22度。
图6-45
单击“工作平面”面板“参照平面”命令,如图6-46所示,绘制两条参照平面和中间两条水平迹线平齐,并和左右外侧的两条垂直迹线相交。
图6-46
单击工具栏“拆分”命令,移动光标到参照平面和左右外侧的两条垂直迹线交点位置分别单击鼠标左键,将两条垂直迹线拆分成上下两段。拆分位置如图6-46。
按住Ctrl键单击选择左侧迹线拆分后的上半段和右侧迹线拆分后的下半段,选项栏取消勾选“定义坡度”选项,取消坡度。 完成后的屋顶迹线轮廓如图6-47所示。单击“完成屋顶”命令创建三层多坡屋顶。 选择三层墙体,用“附着”命令将墙顶部附着到屋顶下面。用“梁”命令捕捉三条屋脊线创
建屋脊,完成后的结果如图6-48所示。保存文件。
图6-47 图6-48
练习
1、 拉伸屋顶创建二层坡屋顶
2、 迹线屋顶创建二层多坡、三层多坡屋顶
第7章:楼梯和扶手
概述:本章节采用功能命令和案例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扶手楼梯和坡道的创建和编辑的方法。并对项目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此外结合案例介绍楼梯和栏杆扶手的拓展应用的思路是本章节的亮点。
7.4实例应用
7.4.1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1F-1”,打开地下一层平面视图。
单击“常用”选项卡“楼梯坡道”面板“楼梯”命令,进入绘制草图模式。
“图元”面板单击“楼梯属性”命令,如图7-24在“实例属性”对话框中先选择楼梯类型为“室外楼梯”,设置楼梯的“基准标高”为-1F-1,“顶部标高”为1F、“宽度”为 1150、“所需踢面数”为20、“实际踏板深度”为280。
“绘制”面板单击“梯段”命令,选择“直线”绘图模式,在建筑外单击一点做为第一跑起点,垂直向下移动光标,直到显示“创建了10个踢面,剩余10个”时,单击鼠标 左键捕捉该点作为第一跑终点,创建第一跑草图。按Esc键结束绘制命令。 “常用”选项卡“工作平面”面板单击“参照平面”命令在草图下方绘制一水平参照平
面作为辅助线,改变临时尺寸距离为900,如图7-25所示。
图7-24 图7-25
继续选择“梯段”命令,移动光标至水平参照平面上与梯段中心线延伸相交位置,当参照平面亮显并提示“交点”时单击捕捉交点作为第二跑起点位置,向下垂直移动光标到矩形预览框之外单击鼠标左键,创建剩余的踏步,结果如图7-26所示。
框选刚绘制的楼梯梯段草图,单击工具栏“移动”命令,将草图移动到5轴“外墙-饰面砖”外边缘位置如图7-27、7-28所示位置。
图 7‐26 图7-27 图 7‐28
扶手类型:“工具”面板“扶手类型”命令,从对话框下拉列表中选择扶手类型:栏杆
-金属立杆。 单击“完成楼梯”创建了室外楼梯,结果如图7-29、7-30所示。
7.4.2 用梯段命令创建楼梯
“梯段”命令是创建楼梯常用的方法,本节以绘制案例中的 U 型楼梯为例,详细介绍楼梯的创建方法。
按上节练习,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
图7-29 图7-30
“楼层平面”项下的“-1F”,打开地下一层平面视图。
7
‐
31
图
单击“常用”选项卡“楼梯坡道”面板“楼梯”命令,进入绘制草图模式。
绘制参照平面:单击“工作平面”面板 “参照平面”命令,如图7-31所示在地下一层楼梯间绘制四条参照平面,并用临时尺寸精确定位参照平面与墙边线的距离。其中左右两条垂直参照平面到墙边线的距离575mm,是楼梯梯段宽度的一半;下面水平参照平面到下面墙边线的距离为 1380 mm,为第一跑起跑位置;上面水平参照平面距离下面参照平面的距离为
1820mm。
楼梯实例参数设置:单击“楼梯属性”命令,在“实例属性”对话框选择楼梯类型为“整体式楼梯”,设置楼梯的“基准标高”为-1F,“顶部标高”为1F,梯段“宽度”为1150、“所需踢面数”为19、“实际踏板深度”为260,如
图7-32。
楼梯类型参数设置:在“实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编辑类型”按钮打开“类型属性”对话框,在“梯边梁”项中设置参数“楼梯踏步梁
图 7‐32
高度”为80,“平台斜梁高度”为100 ,如图
7-33。在“材质和装饰”项中设置楼梯的“整体式材质”参数为“钢筋混凝土”,如图7-34、
7-35 。设置完成后单击“确定”关闭所有对话框。
图7-33 图7-34
图7-35
单击 “梯段”命令,默认选项栏选择“直线” 绘图模式,移动光标至参照平面右下角
交点位置,两条参照平面亮显,同时系统提示“交点”时,单击捕捉该交点作为第一跑起跑位置。
向上垂直移动光标至右上角参照平面交点位置,同时在起跑点下方出现灰色显示的“创建了7个踢面,剩余12个”的提示字样和蓝色的临时尺寸,表示从起点到光标所在尺寸位置创建了7个踢面,还剩余12个。单击捕捉该交点作为第一跑终点位置,自动绘制第一跑踢面和边界草图。
移动光标到左上角参照平面交点位置,单击捕捉作为第二跑起点位置。向下垂直移动光标到矩形预览图形之外单击捕捉一点,系统会自动创建休息平台和第二跑梯段草图,如图
7-36所示。
单击选择楼梯顶部的绿色边界线,鼠标拖拽其和顶部墙体内边界重合。
扶手类型:单击“工具”面板 “扶手类型”命令,从对话框下拉列表中选择需要的扶手类型。本案中选择“默认“的扶手类型。
单击“完成楼梯”命令创建了如图7-37所示地下一层跑一层的U型不等跑楼梯。
【注意】楼梯完成绘制后,扶手栏杆没有落到楼梯踏步上,如图7-38。可以在视图中选择此扶手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翻转方向“命令,扶手自动调整使栏杆落到楼梯踏步上,结果如图7-39
所示。
图7-36 图7-37
图7-38 图7-39
7.4.3 编辑踢面和边界线
接上节练习,单击选择上节绘制的楼梯,在选项栏中单击“编辑”命令,重新回到绘制
楼梯边界和踢面草图模式。
选择右侧第一跑的踢面线,按Delete键删除。
单击“绘制”面板“踢面”命令,选择“三点画弧”弧。如图7-40 所示复制7 条该圆弧踢面。
命令,单击捕捉下面水平参照平面左右两边踢面线端点,再捕捉弧线中间一个端点绘制一段圆
设计栏单击“完成楼梯”命令,即可创建圆弧踢面楼梯,如图7-41、7-42示意。
图7-39 图7-40 图7-41
7.4.4 多层楼梯
接上节练习,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1F”,打开地下一层平面视
图。
选择地下一层的楼梯,鼠标右键选择“图元属性”命令,打开楼梯“实例属性“对话框。 如图7-42所示,设置参数“多层顶部标高”为“2F”。 单击“确定”后即可自动创建其余楼层楼梯和扶手,如图7-43所示。保存文件。
图7-42 图7-43
7.4.5 坡道
Revit Architecture 的“坡道”创建方法和“楼梯”命令非常相似,本节简要讲解。接上节练习,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1F-1”,打开”-1F-1”平面视图。 单击“常用”选项卡“楼梯坡道”面板“坡道”命令,进入绘制模式。 单击“图元”面板 “坡道属性”命令,打开坡道“实例属性”对话框,设置参数“基准标高”和“顶部标高”都为“-1F-1”、“顶部偏移”为“200”、“宽度”为“2500”,如图7-44 所示。
单击“编辑/新建”按钮打开坡道“类型属性”对话框,设置参数“大斜坡长度”为“6000”、 “坡道大坡度(1/X)”为“2”、“造型”为“实线”,如图7-45所示。设置完成后单击“确定”两次关闭“实例属性”对话框。
单击“工具”面板 “扶手类型”命令,设置“扶手类型”参数为“无”,单击“确定”。
图7-44 图7-45
单击“绘制”面板 “梯段”命令,选项栏选择“直线”工具 ,移动光标到绘图区域中,
从右向左拖曳光标绘制坡道梯段,如图7-46所示(可框选所有草图线,将其移动到图示位
置)。
单击“完成坡道”命令,创建的坡道如图7-47所示,保存文件。
图7-46 图7-47
7.4.6 带边坡的坡道
前述“坡道”命令不能创建两侧带边坡的坡道,本教程推荐使用“楼板”命令来创建。接上节练习,在项目浏览器中双击“楼层平面”项下的“-1F-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