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发(作者:实木整体橱柜多少钱一米)
ZHONGZHOU CONSTRUCTJON
浅议农村旧房改造的思路及措施
吉珊玲
陈晓燕
(河南省建设教育协会
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住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改造思路,分析节能、节地、节
水、节材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旧房改造;节能省地型住宅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
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居民生活质 管网、公厕等公共基础设施几乎没有,
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
量。村内生活服务要素缺乏,多数村庄
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电讯、排水、垃圾
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
没有幼儿园、菜市场、卫生服务站、文化 处理一般都不配套,各种管道、电线杂
可开发后备资源少。我国农村居民点数
娱乐等服务设施。 乱无章,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
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农村居民点用
1-2对土地资源的蚕食,使村庄用地紧张
垃圾成灾,卫生死角多。
地扩张所造成的耕地流失甚至大于城
宅基地超标这一现象如得不到有效
镇用地扩展造成的耕地流失,并且这种
2旧房改造措施及意义
控制,任其发展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
状况是在农村人口绝对量逐渐减少的
人口的增多,农户的增加,对建房需求的
2.1 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思路和措施
情况下发生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 增长,势必造成对村庄周边的土地资源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应该
视与思考。
的滥用。此外,由于未来十几年中,我国
把“建筑节能”这样一个技术经济问题
城镇人口将净增约3亿人,也即年均增
上升为人类社会长远发展问题来认识,
1 农村住宅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加1 000万以上,而大量人口向城镇转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构筑21世纪的
1.1农村居民住宅设计标准低。空间利
移和集中必将直接带动城镇住宅用地和
节能省地型住宅及生态住宅。
用率低
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的迅猛增
2.2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含义
农村住宅多为一层或两层,独户独
加,在当前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未见
所谓的“节能省地型”住宅包括“节
院,合法建筑容积率通常在1.2以下,建
明显提高情况下,城市周边地区大量耕
能、节水、节地、节材”四大具体内容,其
设用地综合利用效率低。从空间利用来
地资源被蚕食占用也就在所难免。
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住宅的综合性能
看,村落布局零乱分散,造成土地分割,
1.3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
和居住的舒适性能。换句话来说“节能
影响土地开发和功能拓展,农村道路、
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
省地型”住宅是指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
公交、绿化等公用设施建设延伸受阻。
照明不配套且质量差,消防通道、地下
适度的前提下,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
利用级差地租、盘活土地存量、集约开 设的艺术含量和文化品位。将城镇形 有这方面的有关指标;二是在小城镇大
发等形式,提高土地综合效益,聚集建
态、物质景观、人文积淀、建筑艺术进行
力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设资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重点建设
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相协 培养本地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充分发挥
基础设施,改善交通和通讯条件,提高
调,构筑起伏有致、环抱自然的城镇形
城市文化中文化功能的社会整合、社会
医疗、教育及文化等小城镇配套设施,
态和空间景观。通过形式多样的绿化建
导向作用。以现代城市文明为小城镇居
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小城镇发展必
设,不断改善城镇内部的生态系统,并 民更新观念、丰富科技知识,提供先进
须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要引进科学 深挖文化资源,增强城镇文化中心功 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范例。
技术,实现小城镇建设从粗放型发展向
能,丰富城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8)积极推动智力输入和劳务输出,
集约型发展过渡。要妥善保护小城镇所 7)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引进各类先进知识和实用技术,引进高
依托的自然环境,积极治理老污染源, 设,全面提高小城镇居民的综合素质。 质量的人才和劳动力,从特色产业入
杜绝新污染源在小城镇产生:同时,要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 手,着力加大现有工业更新与完善,依
联合有关职能部门,标本兼治脏乱差,
育科技文化建设两大方面。在思想道德 靠人才,使城镇产业多元化。人才采取
确保镇容镇貌整洁优美。 建设方面,主要应加强社会主义道德、 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借用城镇外部的
6)小城镇建设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法制观念的教育。在科、教、文建设方面, 条件和力量加速本地人才资源质量、数
将小城镇建设置于适合地方特色的总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小城
量的综合开发。图
体发展思路下进行规划,着眼于未来发
镇基础教育的投入,抓好中小学生综合
【收稿日期:2012—07—31]
展的现代意识和城市文明,注意城镇建 文化素质的培养,小城镇建设规划中要
举,把节约放到首位。在规划、设计、建 充分利用: 建房,建好房,探索出农村房改新模式,
以利推广,已成当务之急。否则,在农房
改造初期如不统一地组织和管理,随散
居自建的时间愈长,旧房改造的周期也
造、使用、维护全寿命过程中,尽量减少
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并
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
⑧无承建单位大额的管理费用支出;
④散居旧房可一次性改造,公寓住
宅楼可一次性建成。组合型综合配套(无
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住宅。
2_2_1节能
通过科学的建筑布局规划、合理的
功能分区以及住区布置;通过调整住宅
附属物),标准化高档气派(无杂乱差)。
2.2.5劳力资源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工副企业少,农
愈长,将来的公寓住宅创建也就愈难;拆
建改造次数愈多,资源的损失也愈多,农
民的疾苦也就愈重。同时,土地的占用量
民从事的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从事种
植业的时间主要在夏秋两个时节。于是
也愈大,公益性服务配套也愈差。所以,
与其现在仍在逐步地拆瓦房,散居地建
建筑朝向的规划设计:通过提高住宅建
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来减少能
源消耗。
2.2.2节地
合理规划住宅建设用地,尽量少占
用耕地,尽可能利用荒地、劣地、坡地等,
合理规划居住区,在保证住宅舒适和功
能齐全的前提条件下,提高单位住宅用
地的利用率,通过设计优化和改进建筑
结构,增加有效的可使用空间;充分利
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长住
宅寿命,减少重复建设:合理控制住宅
体形,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
合理配置居住区的环境绿化用地,增加
单位绿量,减少停车占地并向立体空间
发展,以留出更多居住空间。
2.2.3节水
我们在旧房改造选址过程中,充分
考虑水资源开采利用与补给的平衡关
系,在住宅小区中,通过雨水收集利用、
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等住宅节水
措施和设备,解决非优质用水的来源。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质供水、推广应用
节水器具等住宅节水措施与设备,达到
节约用水的目的。
2.2.4节材
是推广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
体系(如钢结构、木结构):二是推广应用
高性能、低材耗的建筑材料(如高强混
凝土、高强钢筋等):三是鼓励各地因地
制宜地选用当地的、可再生的材料及产
品;四是推行一次装修到位,减少耗材、
耗能和环境污染;五是鼓励废弃的建筑
垃圾回收与再利用。
通过以上措施,将取得客观的节约
效果:
①可将分户自建的劣势一次性转
化为优势:
②农户间的一切资源可以全部的
便有了大量的农闲时间,大批的剩余劳
力,这将为合作建房的时间性和用工量
提供了保证。
2.2.6土地利用
散居的每宅占地约666.7m ,公寓
住宅每户仅为66.7m ,交错的沟塘坪路
可全部平整开发,开垦土地,可分田到
户,增加农民收入。
2_2_7农民心态
农房散居自建,由于各自情况的特
殊,条件的不同,各个建房户一家一户的
力量单薄,建前精心策划,苦心购置,多
方求助,一户一宅一院地自建;建房时既
要雇工,更要招待,费时费财费神地投
入;建房后既要还债,又要攀比,更要重
建,低档低速低效地改造,使村民常年困
扰在挣钱一拆房一建房和再挣钱一再拆
房一再建房的循环拆建之中,深感无轻
松之时,无资金投入经济发展之机。因
此,农民迫切的需求,是求诸建房形式的
改变。将分散的力量集中,组织起来,合
作共建:求诸房屋坐落上的改变,拆分散
住宅,建农民公寓;求诸房屋造型上的改
变,拆普通民宅,建两层楼房;求诸房屋
结构上的改变,改起脊式结构为预制式
结构:求诸房屋功能上的改变,改整问杂
乱为分间单设;求诸房屋质量上的改变,
改质劣孤立为整体标准房,防灾抗震;求
诸思维意识的更新,奉公守法,减少私
利,加深情感,减少矛盾,增强集体观念,
发扬精神文明。这些,将为农民参与房改
提供思想保证。
2.2.8发展前景
据建设形势分析,随着人口的不断
增长,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住宅建设要
求的不断提高,公寓式集中住宅终将会
成为农村房改的发展方向。如何正确地
引导农民科学地组织资金投放,使之快
楼房,将来再统一拆楼房,集中建公寓,
倒不如从头抓起,从现在抓起,运用合作
建房的方式,变发达地区从自建瓦房、自
建楼房到统一规划建设。
3结论
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在气候条件、
物质基础、居住习惯、文化理念等方面
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节能省地型”
住宅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
“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应当结合本地
实际,进行多种节能途径、方式的研究、
比较、鉴别,以供开发商根据自身的承
受能力加以选用,同时为节能标准的逐
步完善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进一步提
高新创建项目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和环保”技术体系的集成应用要求。一
要加大科研力度,政府管理部门、科研
院校、开发企业、材料生产企业等形成
技术攻关和创新的组织体系:二要加大
技术应用后评估的力度,今年着重完成
太阳能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有机
垃圾生化处理、地源热泵等技术的评估
工作。要不断完善节能省地型住宅适用
技术应用体系,指导和引导开发企业科
学选择、合理使用新技术。
参考文献
【1】肖敦泉,肖泉,于克俭.社区规划与设计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章合运,吕颖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构建
【J].农村经济,2008(09).
[4】林涛.城市规划的节地之路【J】l工程
与建设,2006,20(5)图
[收稿日期:2012—08—0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