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梁、板的这些规范要点不能忘!


2024年6月29日发(作者:即时出热水的水龙头)

结构设计,梁、板的这些规范要点不能忘!

一、梁设计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高宽比不宜大于4,跨高比不宜小于4;宽扁梁及深梁

详规范。

2.梁截面控制指标

A.纵筋配筋率:最小配筋率按《混凝土规范》表11.3.6-1中数值取用,一般模型计

算会主要考虑,不用管;最大配筋率不宜高于2.5%;

B.纵筋净距:顶筋不应小于30mm和1.5d,底筋不应小于25mm和1.0d。钢筋多

余2层时,2层最少钢筋中距应比下面2层中距增大1倍。各层钢筋长度不小于25mm

和d(d为纵筋最大直径)。

C.纵筋面积比: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四级规范无要求,一般取

0.25。

D.箍筋直径及肢数:当截面高度大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截面高度小

于800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一级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小于8mm,四级不

小于6mm,当纵半边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加大(按规范的表中最小直径来加大);

箍筋肢数:梁宽小于350mm用双肢箍,350~600时四肢箍,650~800时六肢箍。

E.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一级不大于hb/4、6d、100的较小者;二级不大于hb/4、

8d、100的较小者;三四级不大于hb/4、8d、150的较小者。

F.箍筋加密区长度:一级不小于2hb、500的较大者;二三四级不小于1.5hb、500

的较大者。

3.梁配筋构造

A.架立筋:一般用12mm,但是《混凝土规范》9.2.6中指出,跨度小于4m是不宜

小于8mm,跨度4~6m不应小于10mm,大于6m时不应小于12mm。

B.梁侧构造筋:梁腹板高度hw(梁高-板厚)不小于450mm时,梁两侧端部沿高度

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单侧配筋率不小于腹板面积(bhw)的

0.1%;注意,扭筋构造是按照全高布置构造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C.悬臂梁构造:应有至少2五指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少于12d,其余

钢筋不应切断,应在《混凝土规范》9.2.8条规定的弯起点弯折。

D.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石壁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

40%,洞口上下高度不宜小于200mm

E.吊筋计算(和创计算):一般次梁两侧各设4个箍筋,每侧扣除一个基本箍。计算

时,用梁设计内力包络图中次梁传递来的剪力放大1.25倍,然后减去两侧一共6各箍筋

的受该剪承载力,得出的差值对齐查表想想需要用几号吊筋。

F.加腋计算:加腋位置一般出现在大悬挑处,先建悬挑梁计算得出邢洽当结果,中

曾然后在模型中靠近支座出口处增加节点,然后在该节点与柱节点间设变梁进行计算,要

求靠近支座的数值往外逐渐边小,若有突变,则需要加长腋长。

4.注意事项

A.当梁段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这时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上部设构造筋,其截面积

不应小于下部跨中纵筋1/4,实际工作中,所有梁配筋远大于都应满足上部滚子配筋不小

于底筋的1/4。

B.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受压钢筋混凝土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受压桥面直径的1/4。

C.沿全长的顶面、底面的钢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C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

面纵筋中较大截面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C12.(配筋率=配筋面积/界面有效面积

{bxh0,h0指合力作用点至梁截面边距离})

D.贯通腕与柱截面关系: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钢筋直径,对于框架结构

中的框架柱圆锥,未必应大于矩形柱该方向尺寸的1/20,不应大于钢筋所在位置圆柱弦

须要长的1/20;对于其他结构类型,“不应大于”改为“不宜大于”。

5.其它

A.钢筋锚固与搭接纵向钢筋伸入支座内长度应符合《混凝土规范》9.2.2条相关要求;

支座市郊不宜在手支座拉区截断。截断位置见《混凝土规范》9.2.3。

B.支座内侧前一天配筋差异较明显时,应分别配筋,这样更省一些。

C.连续梁底筋尽量使用截面积一种厚度,支座筋除通长钢筋可使用小直径外,其它尽

量使用第一种钢筋,减少套筒种类。

二、板设计

1.截面尺寸

长宽比大于2.0按单向板算,板厚不小于吉洛姆长度的1/30,不大于2时按双向板

算,板厚不小于吉洛姆长度的1/40;商业及屋面板厚一般不宜切忌于120mm;地下室

顶板作为嵌固端时不小于180mm,不作为嵌固端时不小于160mm,且地下室顶板不设

井字梁活十字梁,直接设大板即可;异形板按实际情况至少取当为柱径的1/30,可酌情

加厚;楼梯设计时取梯板经济厚度为跨度的1/28;一般现浇板厚度详《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表9.1.2。

一般,悬挑板厚度取L/10,L为悬挑板跨度;无梁楼盖最小厚度150mm,现浇空心

楼盖最小厚度200mm。

2.配筋率

对于单向板垂直于受力筋方向的筋最小配筋率为0.15%,受力筋:板作为受弯构件,

最小配筋率需满足构造规定(《混凝土规范》表8.5.1),表中此处为0.20%和45ft/fy%中

的较大值(表下说明:当采用强度等级400Mpa、500Mpa的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允许

采用0.15%和45ft/fy%中的较大值);双向板两个方向均不得单向小于0.20和45ft/fy

中的较大值;温度应力筋配筋率无须小于0.1%。

3.钢筋布置

A.钢筋间距:当板厚小于150mm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大于

150mm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倍板厚及250mm;

B.标准层钢筋可以采用分离式配筋,也可采用双层双向附加钢筋,屋面层钢筋应当采

用双侧双向配筋附加钢筋。

C.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端时,板厚不小于180mm,配筋需双层双向,配筋率不小于

0.25%,混凝土等级不小于C30。

4.板配筋计算

A.计算注意在出现小板大板连接时,进行连扳计算。

B.可以用PKPM生成施工图,然后修改,该图中除所在位置边界处钢筋长度有问题

外,其它基本都可用。配筋时,记得使用范围选数操作方式。

C.计算注意检查阻抗挠度和裂缝是否合理,留神设选跳板的话,边界需重新定义。

D.阳角处增设放射筋。7C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