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牌县唐家漯村二次移民启示


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哈尔滨哈西万达)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住 第27卷 第4期 湖南省双牌县唐家漯村二次移民启示 陈满雄,邝怡丹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湖南郴州42 3000)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农民搬迁已经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而唐家漯“二次移 民”颠覆了过去的思维惯性,为村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是值得借鉴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唐家漯村;搬迁;脱贫致富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N ̄i5-:A 文章编号:1 008—7540(201 0)04—0008—02 一、唐家漯村移民前状况 间彻底改变了贫困面貌,成为这个村的“首富”,2 0 00 唐家漯村位于湖南省双牌县江村镇,1958年修建双牌 年又当选为该村村长。认为可以借鉴村长的成功经验,因 水库时,移民后靠安置到平均海拔1200多米的9条大LLJ沟 势利导,实行“二次移民”,于是将整村移民进城纳入 之间。4个小组103户移民散居在平均坡度35度以上的35 扶贫规划。 平方公里范围内。到镇上赶圩要花4个多小时,走上20多 . 市军分区先后五次召集“后盾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 公里的山路。路不通,电不通,信息闭塞。群众生活长 领导到唐家漯村走访座谈,并专门在村里召开了三次动员 期在贫困线下徘徊。是市级建整扶贫村。“山高陡岭多, 会,进行一些具体详细的会商。经过详细论证,拟定方 出门就爬坡,刀耕火种连成片,收也难,卖也难,无讯、 案,他们选定了“进城、靠镇、下山”三种搬迁方法, 无路、无电光,女娃不留山,光棍三十三”就是这个村 并印发倡议书和征求意见函发放到户,再根据村民户自愿 最真实的写照。 的选择,实施搬迁计划。 当地政府和移民主管部门对这个村的扶贫工作一直是很 足额的资金,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既要买地, 重视的,几十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 又要建房,更要为村民们提供生计,否则,不仅不能为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平耕地仅有0.12亩,且都是一些冷 他们摆脱贫困,还可能产生许多新的遗留问题。按照人平 浸田和高岸地,年年收成无几。一条几经艰难开凿的机耕 1万元的低标准计算,完成全村整体搬迁就需资金400多万 路,距最近的村民户也有6公里多的距离。县里有关部门 元。自200 1年至今,各扶贫单位以补代投补贴55万元, 屡次捐建的微型发电机、抽水机和水管电线等,都废弃在 对在江村小城镇区域建房的村民每人补3000元,在县城建 部分村民的房前屋后。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移民文化低下, 文盲和半文盲占全村人口的50%以上,再加上长期贫困, 房的村民每人补5000元。 经过一年多的实际运作,2002年12月19日,第一批 全村3O岁以上的单身汉达33人之多,移民“等、靠、要” 村民靠镇的8户43人顺利地搬迁到了江村镇上,唐家漯的 思想异常突出。 二、移民两阶段 (一)第一阶段 “二次移民”终于迈出了实际性的第一步。 (二)第二阶段 2003年省移民局负责人到双牌县库区视察,充分肯定 2001年,对口扶贫该村的市军分区、零陵卷烟厂、市 了双牌县“二次移民”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了大力的 烟草公司、市武警大队、市消防支队、县移民局等扶贫 支持。唐家漯“二次移民”搬迁工程全面启动。 单位,了解到,该村老支部书记谢元清1985年自筹资金3 为了解决大面积建房土地问题,扶贫单位到实地巡 万余元从山上迁到镇上从事蔬菜种植和藕煤制作,五年时 查,并与有关部门商计,将江村原水淹区指挥部征用地30 作者简介:陈满雄(1 97 3-),男,湖南郴州人,副教授,课题项目主持人。 -8・ 

亩调剂使用建房;将江村企业整体购买安置村民居住;从 是不甘于贫穷,从山上迁到镇上从事蔬菜种植和藕煤制  江村镇新开发的“半边街”全部用于村民建房。为了安 作,五年时间彻底改变了贫困面貌。并在2000年的时候,置好报名进县城的33户88人,从县城新开发的商业区划出 带领了该村21户人家,自发告别穷山恶水,搬迁到江村小 9亩土地,以成本价1O0元/m2提供给村民建房。就这样, 村民自愿搬迁的地点基本选定 城镇,过上了好日子。 四、搬迁后效应评价 为解决村民的生计问题,采取种地、经商、进厂、办 万元购买旱地3 3亩,开成梯土,分给靠镇村民耕种;在 搬迁后所能带来的效应是检验搬迁成败的主要标准, 企业等途径为村民广开就业门路。各扶贫单位共投资30多 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 (一)经济效应 县城租赁稻田2O亩分给无经商能力的村民种稻、种菜;并 平纯收入从40"0元递增到1000元以上。家中有存款的 与有关部门磋商,就地进厂安置3 5人;与县工会衔接培 训、推荐到外地进厂19人与县劳动局、团县委等组织技术 培训67人,其中13人被选送到省技校正规培训,通过培 训,个个走上了就业岗位。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广开门 路,发展经济,并为其提供服务和帮助,采取扶贫贷款 贴息扶持兴办企业。帮助村民谢元清在江村办起液化气供 应站,年纯收入达6万元以上;谢元贵在江村办起了家具 加工厂,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支持村民张根新在县开发 区办起了木地板拼厂,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鼓励村民子 弟成才,从2004年起,凡考上国家重本、本科、专科的 学生,军分区分别奖给1000元、800元、600元的奖金; 凡考中专和高中的奖励400元。 通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全村“二次移民”整体搬迁 基本完成,共计搬迁93户415人,其中进城安置19户82 人,靠镇安置67户304人,下山安置7户29人。 2005年12月,该村陈方文等最后3户村民最终耐不住山 中的“寂寞”和贫穷,下定决心搬迁进城,搭上了移民补贴 的“末班车”。至此,该村村民告别穷山恶水,走上了康庄 致富大道。成为全市二次移民最彻底最成功的移民村。 三、搬迁模式分析 (1)由政府主导搬迁为主 主要是由对口扶贫该村的市军分区、零陵卷烟厂、市烟 草公司、市武警大队、市消防支队、县移民局等扶贫单位进 行引导。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移民素质差异较大, 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搬迁显然是不现实的,选定了“进 城、靠镇、下山”三种移民搬迁方法,由村民根据本人实际 情况,采取自主选择,政府引导,部门协调的方式组织实施: ①下山安置。即对于经济条件较差,村民素质相对较低的, 采取就地下山安置,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山下。 ②靠镇安置。对于经济条件稍好,素质较高,村民所在乡镇 集镇人口较多的,安置到本乡镇所在地,使他们既能居镇经 商,又能兼顾原居地的农业生产。③进城安置。对于经济条 件较好,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或谋生能力较强的,搬迁到 县城所在地集中安置。 (2)村民自主搬迁为辅。 整个搬迁规划的榜样该村老支部书记谢元清,最初便 占7 7%以上。通过就地进厂安置和技术培训,就业率达到 95%以上。村民谢元清在江村办起液化气供应站,年纯收 入达6万元以上;谢元贵在江村办起了家具加工厂,年收 入在3万元以上;张根新在县开发区办起了木地板拼厂, 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二)社会效应 社会效应主要表现如下四个方面:第一,搬迁村民思 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摒弃了“等、靠、要”、封闭满 足等思想,自力更生意识、开放发展意识、学用科技意 识大大增强。无适龄儿童失学,升学率大大上升,3人进 入大中院校,结束了该村无大学生的历史。第二,搬迁 后的交通便利,村民出行、看病、购物、务工方便,学 生上学方便,外出时间缩短,时问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大大 降低。第四,政府的公信力增强。通过宣传部分村民搬 迁后产生的经济效应,让原来不愿意搬迁的村民改变了看 法,转而积极配合搬迁,由被动搬迁变主动搬迁,增强了政 府的公信力,改善了干群关系。 ’ (三)生态效应 村民原本居住在被当地人称之为“漯”的大山沟里,地 处偏远山林地,是保持山、水本身的自然状态的重要地带。 从可持续的角度来分析,搬迁后减少了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 水土流失,有利于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有效治理和开发利 用原有宅基地、荒山荒坡等,促进源头保水保土、防泥沙流 固土,促进野生动物恢复和增加,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强。 注:本文为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 目编号:09YBB39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赵俊臣(主篇),易地搬迁开发扶贫:中国云南省的案例 分析与研究[M],人民出版社 [2]黄承伟,中国农村扶贫自愿移民搬迁的理论与实践[ ̄1],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林志斌,谁搬迁了——自愿性移民扶贫项目的社会经济和政策 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万向东,都市边缘的村庄一一广州北郊蓼江村的实地研究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5 编辑:彭树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