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长城的历史资料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美缝剂颜色大全图片)

故宫长城的历史资料

故宫与长城都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晶。下面是小编

为大家整理的故宫长城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故宫长城的历史资料之故宫的历史资料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

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

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

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

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

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

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

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

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

的正宫。[1]

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

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

区,[2-3] 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1987年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营建原则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

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

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

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

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

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

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

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

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

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

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建造过程

北京本来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难之役以后,永乐元年(1403年),

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

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

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8] 。同时开始

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

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

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

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

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

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

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

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

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

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

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

京运送贡砖。[9]

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

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10] 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

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

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

敢反对迁都。[11] 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

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

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

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

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

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

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

清宫。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

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

午门全部被焚毁。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时期,

故宫三大殿名称改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

建工程直至天启七年(1627年)方完工。在明朝,乾清宫是皇帝的主要

寝宫,也是主要政治活动场所。自永乐皇帝朱棣至崇祯皇帝朱由检,

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于宫殿高大,空间过敞,皇帝在此居住

时曾分隔成数室。据记载,明代乾清宫有暖阁9间,分上下两层,共

置床27张,后妃们得以进御。由于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寝之处很少

有人知道,以防不测。皇帝虽然居住在迷楼式的宫殿内,且防范森严,

但仍不能高枕无忧。据记载,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后,世宗移

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宫居住。万历帝的郑贵妃为争皇太后闹出的“红

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而移居仁寿殿的“移宫案”,都发生

在乾清宫。明代乾清宫也曾作为皇帝守丧之处。

清朝时期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向

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

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此后

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

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

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

开始移居养心殿。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朝

嘉靖年间。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寝宫。清康熙时期,内务府在此设

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称“养心殿造办处”。康熙六

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搬到乃父

的寝宫乾清宫去住,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时用作为父守孝之“苫次”

的养心殿辟为皇帝寝宫。[15] 从此,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

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

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逐渐形

成了一定的规制。从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

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城。[13]

咸丰帝在位时期,也曾把长春宫与前面的启祥宫(即现在的太极殿)

打通,连为一体,咸丰去世后,慈禧也曾在这里居住,一人独享两宫。

西六宫到了晚清的时候,慈禧开始改造某些宫殿。因此,西六宫中有

四个宫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迹。[16] 咸丰帝死后,慈安和慈禧早期垂帘

听政时,都曾居住在长春宫,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从长春宫搬回

钟粹宫居住,长春宫便成为慈禧太后一人独享的宫院。太极殿原来也

只是二进院落,咸丰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使太

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

民国时期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

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允许“暂

居宫禁”,即“后寝”部分。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旧”等

条款。所以依据《清室优待条件》部份条款,加之袁世凯感念旧主恩

德,积极扶持,溥仪退位后,帝制虽然被废除,但皇帝溥仪以及原来

的皇室大臣等却仍然安然无恙地居住在皇宫里。在皇宫紫禁城内生活

期间,溥仪仍旧发布“上谕”,仍用宣统年号纪年,遗老遗少仍行跪

拜大礼。宫内依然还保有内务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机构,故臣赠谥,

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遂使当时的紫禁城俨然成为

“国中之国”。

1917年7月1日,徐州军阀张勋拥立清逊帝溥仪复辟。为了让张

勋投降,段祺瑞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北京南苑

航空学校的师生加入战斗,用飞机轰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内投下三枚

小炸弹,以示警告[17] 。飞机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超低空飞

行。[18] 炸到了紫禁城东六宫当中的延禧宫,使当时的建筑轻度损坏。

这被认为是东亚第一次空袭轰炸。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

“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于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宫

博物院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25年以后紫禁城才被称为“故宫”。

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特别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宫建筑日渐破败,

有多处宫殿群倒塌,垃圾成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1933年,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其文物安全,

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

并在南京建立文物库房,成立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从1933年2月至

5月,先后检选出文物、图书、档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

上海,后又运至南京

故宫长城的历史资料之长城的历史资料

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

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

的防御建筑。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

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

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1]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

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

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

省区市。期中陕西省是中国长城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境内长城长度

达1838千米[3-6]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

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

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8]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

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

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

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从修筑长城的

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

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

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

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

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

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

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

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

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

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

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

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

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

城”,用以自卫。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

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

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

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

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大致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

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

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

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

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彼此攻伐不断。

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

燕三国北部边境。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显

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部队主要是

步兵和战车,行动迟缓,很难抵御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

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

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

部修筑长城。[14]

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秦国大败魏国,夺

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秦惠文王十三

年(前325年),惠文王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

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

秦国北部边境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

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15]

2.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破中山,国境北至燕、代

(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

河地区)。下令筑长城,自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

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置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

掠。[15]

3.燕国北邻为东胡,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昭王即位后发愤

图强,命大将秦开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

“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后方稳定后,燕国

也开始修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

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抵御东胡。

南长城

南长城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等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

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1.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

其位置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

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

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

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

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千米[16] 。《史记·楚世家·正

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

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

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

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年)。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

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

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

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

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巩固帝国的安全,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始皇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取河南地,其后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

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

称。[17]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

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

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

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

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

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

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