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有房屋增层改造工程的几个问题


2024年6月21日发(作者:地下自来水管漏水检测)

200 西部探矿工程 2011年第3期 

关于旧有房屋增层改造工程的几个问题 

戴悠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库尔勒841000) 

摘要:介绍和分析房屋增层工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选择合适增层方案的可行方法。最后还提 

出了本学科当前有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 

关键词:房屋增层;承重体系;外套框架;卸荷;地基处理 

中图分类号:TU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OO4—5716(2011)O3一O20O—O3 

延长各类房星的使用寿命,是一项重要科研课题; 

(9)可充分利用既有建筑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 

对层数较低又具备增层条件的房屋,在确保安全的条件 

力的增长值,以及既有建筑物设计时地基的安全储备 

下,通过增层改造,尽量扩大其使用面积,特别是在寸土 

值。或由于地下水位下降使地基承载力增值等有利条 

如金的大城市,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更 

件,可在地基不需处理条件下,直接进行增层改建最为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经济。 

1房屋的增层工程 

1.2增层工程合理结构形式的选择 

1.1房屋增层改建工程的有利条件 

在房屋增层设计时,先要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绘 

(1)通过增层改建,可扩大建筑物使用面积,解决当 

出计算简图,以便进行内力计算。 

前用房不足的向题。 

(1)砖混结构房屋增层时,应充分挖掘原结构、地基 

(2)通过重新进行平面、立面的调整、设计和内外装 

和基础的承载潜力,由于新增层数受各方面条件限制, 

修。可使既有建筑焕然一新,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 

不可能太多,一般可增2~4层,增层后建筑物的总高度 

(3)旧房改建工程,多为利用原有基础,且能回收屋 

应满足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必要时要对墙体、地基或 

顶材料(尤其是木屋顶材料),降低工程造价,可使新增 

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如增加层数较多时,仍利用原结构 

建部分造价低于或相当于新建工程造价。 

有困难的,应采用外套框架结构体系,基础也需新做,不 

(4)不需重新购置建筑用地,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仅 与原基础发生关系。 

购地费一项,即相当于整栋建筑物工程费,且可减少住 

(2)有些建筑物过去采用木桩或混凝土桩基础,经 

户搬迁、安置费用等一系列问题。 

检查如果桩体完好且无腐蚀、断桩,该基础会有较高的 

(5)可减少场地土方开挖量和建筑材料运输、堆放, 

承载储备。这是因为承台下地基土经压密、固结,c、 

并减少拆除既有房屋时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理及爆破工 

值明显提高,桩倾4摩阻力会显著增大,再考虑桩土共同 

程费用。 

工作,单桩承载力可成倍增长,这时控制房屋增层层数 

(6)增层改建工程如能与房屋抗震加固结合,通过 是墙体的承载能力,而不是基础或地基。 

增加圈梁、构造柱、内外柱等加固措施,可提高原有建筑 

(3)在地震区增层时,应对房屋的原结构进行抗震 

物的抗震能力,改善结构受力条件,延长建筑物使用年 

验算,不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时,应对整栋房屋进行抗 

限。 

震加固,如增设圈梁、构造柱,限制墙体材料和控制增层 

(7)大部分既有建筑的改建、加层工程,可在不停止 

建筑物的总高度等。新增楼层的墙体须有可靠的传力 

原有建筑使用(或仅停止局部使用)的条件下进行施工, 

体系,上下墙应对正,决不可为扩大开闯而拆除原结构 

不误生产、教学或工作。 

许多承重墙体,使原承重砖墙变成“鸡腿柱”,这将严重 

(8)许多建筑新技术、新材料都可用于增层改建工 

破坏整栋房屋的抗震能力。新增设的构造应到底,与基 

理中。 

础有可靠联结。新增设的圈梁应闭合。 

*收稿日期:2010-12—13 

作者简介:戴悠玲(1975一),男(汉族),湖南双峰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勘察技术工作。 

2011年第3期 西部探矿工程 201 

(4)增层时不宜采用下部为砖混结构,上部为新设 

(6)增层改建可调整原有建筑的结构体系,可充分 

的框架轻质填充墙结构,或在原框架结构的上面采用砖 

混结构,形成上重下轻或刚度不均的结构体系,因为这 

样做不利于抗震。 

(5)采用改变墙体承重体系的增层方法时,如把纵 

墙作为新的承重墙(这是为挖掘其地基基础的承载潜 

力),其抗震能力低于横墙承重的结构体系,这时不宜加 

层过多,且应仔细验算。 

(6)增层前的房屋有裂缝、已破损或结构有明显缺 

陷时,应先进行加固补强,然后再增层,并应确保新旧结 

构有良好的整体性。 

(7)如欲增加较多楼层时,应通过新设外套框架、重 

做基础等办法解决,可与原结构结合成“整体式”或“分 

离式”的结构体系,可采用“长腿柱”方案,也可采用“短 

腿柱”方案(或壁箍摩擦式方案)。应对所选用的方案进 

行内力分析和比较,选用结构合理、受力可靠、施工简 

便、有利抗震、造价较低的方案。经充分的方案比较和 

专家论证后,选用安全可靠的增层结构方案。 

(8)在增层工程中,应充分考虑使用条件和发展前 

景,最好一次接层,不要轻率地搞二次、三次甚至四次接 

层,这样做既不经济也不安全。 

(9)对砖混结构,接层后的总层数不宜低于4~5 

层,如8度地震区可接到6层,过低的接层(如2层加l 

层),土地利用率低,尤其对寸土如金的大城市也是一种 

严重的浪费。而外套框架接层就不太受高度的限制,接 

层后的房屋不宜低于6层。节约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 

用率在接层工程中是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2房屋增层时要正确评价旧房的地基承载性状 

2.1有利于地基承载力提高的条件 

(1)在建筑荷载长期作用下,地基压密影响深度为 

0.5~1.OB(B为基础宽度),地基土孔隙比e、含水率 

都降低,而重度7、压缩模量E、内摩擦角 、粘聚力C 

等值都显著提高,土性明显改善,地基承载力提高,可减 

少新加荷载作用下的压缩变形。 

(2)目前全国许多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土体有效应 

力增加,承载力有所提高。 

(3)由于增层改建,使建筑物刚度大为增加,基底应 

力分布较均匀,可改善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 

(4)地基规范的改变和修订中相应提高了地基承载 

能力,可挖掘地基承载能力的安全储备,如砂类土可提 

高1O ~3O ,粘性土为5 ~25 。 

(5)因新建楼层采用轻质墙体和屋面材料,并降低 

楼层高度,可大大减轻建筑物重量,在相同地基承载力 

条件下,可支承较高的建筑。 

发挥原有地基承载力的潜力。如原为纵墙承载,增层荷 

载可改由横墙承受,使整个建筑物地基受力更为均匀, 

更经济合理地发挥墙下地基承载力的潜力。 

2.2不利于地基承载力提高的因素 

(1)由于水管漏水,使地基湿陷下沉,承载力明显降 

低时; 

(2)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地基土质软化、沉陷,或原 

设计不当,在原有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已有较大下沉,更 

难以支承新增加地基荷载时; 

(3)有松软下卧层、流砂层以及新发现的地下坑穴 

或岩溶土洞时; 

(4)由于附近修建地下铁道、新建相邻建筑、开挖地 

下管道沟等,使地基或地面下沉时,如不进行地基加固 

处理,非但不能增层,原有建筑物也会开裂,因此必须进 

行地基加固处理。 

(5)遇膨胀土、冻土、黄土(自重湿陷)等,还会产生 

许多不利情况,应针对不同问题进行处理。 

2.3既有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1)土性指标规范查表法:根据现场实测的土性指 

标查有关规范,得出增长后的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 

(2)地区经验法:许多城市都针对本地区进行深入 

调查、测试,给出适应本地区的地基承载力的增长^ , 

般根据修建年限和土性给出了 一ERc]×(1.1~ 

1.5)。 

(3)公式计算法:对在既有房屋荷载作用下地基承 

载力的增长,国内外都给了一些公式,以便通过计算求 

A (或[R ]),本文作者建议的计算公式为^ 一 

K1K2K3[R0]或 =ERo](1+m1+m2+m3)。 

(4)现场实测法:根据现场的原位测试用静力触探 

(Ps)、动力触探(N6。. ,N1。)等方法求出增长后的 

值,本文作者建议公式为^ 一o.54 Ps一0.35)。 

(5)规范比较法:我国颁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给出的同一类土的[R](或 )值均 

不相同,有一定安全储备和潜力以资利用。 

K、M等系数与土质和修建时间有关。 

3对推动房屋增层工程发展的几点建议 

3.1增层改造中应认真处理的问题 

(1)处理好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关系。 

(2)处理好与建筑环境的关系(消防、采光、噪声、绿 

化等)。 

(3)处理好外部立面的颜色、格调、造型的关系,力 

求协调、新颖、美观,减少加层、改建的痕迹。 

202 西部探矿工程 

性研究。 

2011年第3期 

(4)处理好新旧结构受力、联结、整体共同工作的关 

系,选择合理的结构方案和计算模型。 

(6)高等院校土建系应设置旧房增层改造的选修 

课,培养学生具有更全面的知识。 

(5)处理好上、下结构(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协调 

共同工作的关系。 

(6)确保结构抗震能力,协调新老结构抗震能力的 

关系。 

(7)应建立专门科研机构,加强对旧房增层改造课 

题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7)处理好新旧材质不同使用寿命的关系。 

(8)处理好新旧管路(煤气、水管、供电)联结和整体 

I-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0. 

工作能力的关系。 

(9)处理好打破排污设施(垃圾筒、化粪池、下水管 

道等)。 

(1O)做好整治后房屋的维修、检修、服务工作。 

(11)做好整治后房屋的监测工作等。 

3.2应认真探索的几个问题 

[2]GB5OO2I--2o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2. 

[3]GB50OO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2. 

[4]GB5O01 1--2OOl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1. 

(1)延长既有建筑物使用寿命的研究与实践,应引 

起重视,要采取有力措施。 

(2)加强节约建设用地的宣传。 

(3)加快编制针对既有房屋加层改造的专门技术标 

准。 

[5]工程地质手册[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6]GB500O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1. 

[6]JCq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2. 

(4)既有房屋增层改造的监理工作。 

(5)既有建筑物状态的检验、鉴定、评价与增层可行 

(上接第199页) 

在基坑南侧的自来水管线上布置了3个测点Sl~ 

S3;沿南侧路边布置5个测点L1~L5。从2006年1O 

月25日放坡开挖开始,在支撑施工期间,南侧道路及自 

挡土和止水要求,具备工艺简单,无泥浆污染等优势,且 

来水管线位移就渐渐增大,日位移量达到报警值 

(2ram/d),尤其是自来水管道S1测点,在2006年11月 

7日,日位移量达4mm/d,累计位移达14mm,均超过报 

警值。针对位移较大的情况,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等 

对设计方案提出质询,认为刚做第一道支撑,位移就频 

频报警,对于10.35m深基坑仅采用一道支撑是否能确 

保基坑安全存在疑问,要求设计复核并考虑再增加一道 

支撑。后经设计方及各方专家反复研究和会商,认为虽 

然基坑埋深10.35m,但坑底4、5层土较好,对控制坑底 

变形有好处,如果加设二道支撑会延长基坑开挖时间, 

对控制变形和基坑安全不利,而且对展示馆的影响设计 

已做充分考虑。最终仍采用一道支撑方案,并对南侧道 

路实施管制,控制重型车辆的通行,减少动载影响,同时 

调整施工方案,从地面下5m开始加快挖土速度,减少 

基坑暴露时间。上述措施的实施达到了预期效果。 

6经验与体会 

(1)本工程是SMW工法作为深基坑围护结构在盐 

城软土地区首次运用的成功案例,该围护结构能够满足 

围护结构体自身沉降变形小,其对周围建筑物及道路引 

起的沉降也小,在允许范围内。本次监测表明,围护结 

构最大水平位移为63ram,作为二级基坑,依据 

GB50497--200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18.0.4 

条,变形均在其允许范围内,能满足基坑安全及对周围 

环境保护的要求。 

(2)本工程基坑开挖10.35m,采用一道支撑,变形 

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基坑安全稳定,除了得益于SMW 

工法作为围护结构,还与支撑设置位置、施工挖土安排、 

基坑施工周期、周围附加荷载的控制、监测信息的反馈 

等多种因素相关。本工程基坑围护方案与二道支撑相 

比不仅节约了成本,缩短了工期,更重要的是为了今后 

类似工程的施工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SMW工法在本 

区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GB50497--2OO9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 

国计划出版社,2009. 

[2]祝龙根,刘利民,耿乃兴.地基基础测试新技术[M].机械 

工业出版社,2002.